彼德原理
第七章 结果

    文明就是教育与灾难的竞赛。
    ——威尔期(H.G.Wells)
    益精圆木大楼距我所住的旅馆只有五条街之遥,十五年以前,大楼曾是我们聚集之所,
景观极美,交通繁忙而便捷,中央大道现在已不似以往,迷你包厢车寂静地沿着许多大厦边
缘。自我们头上驶过;你漫步在街头,几乎卡曾发觉小车厢止、讨驶,直到这种快捷之小车
厢遁入地底,才猛然发现上们的存在。
    所有知识都源于我们既有的概念中。
    ——达芬奇(Leonardo Da Vanci)
    自从回到益精市后,我就慢慢地例览这个城市,我渴望从我留存的印象中,寻找过去的
一些蛛丝马迹,尽管现在我所看见的益精市几乎已焕然一新,但我必须睁亮眼.敞开心灵接
纳它们:爱舒教授的省略、佛塞特市长治理下的市民们、艾里斯的进步等等。此刻观察这一
切,我能更感受到“他们”的成就:“整合的系统比各零散个体的总合,所发挥的力量更加
惊人。这已不是数学上的真埋,而是美学、情感的经验。当我看到屋顶太阳能集结器时,我
感受到益精市各个家庭的温热及电力所带来的便捷,以及目睹载运市民的快运系统和氢气变
成汽车的燃料等种种景观等,我不禁心动不已;仰望天空,我看到湛蓝而洁净的美丽画面,
环顾周围,有娇柔鲜美的花朵在超市四周,我猛然发觉这城市变得文明了,这才是令我激赏
的“人类进步”的面貌。
    人们应有鲜活的思考力,而不是只以萧规曹随的态度做事。
    ——富勤(R.Buckminster Fuller)
    益精市市民的性格及周围之环境均已被整合。科技对于达成人性化,使得真正之进步不
再是梦想,我观察人民可亲的容貌,这城市的确改变了人民,而人民也改变了这座城市。
    人们群聚都市以求生:群聚的原因是期盼有好的生活。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益精圆木大搂是城中心保持原貌的建筑物之一,当我踏上大理石台阶时,真感到宾至如
归,并且这儿一定有许多“宝藏”待我挖掘。《益精日报》是一家相当前卫的报社,内有许
多企图心旺盛的工作人员,但从他们无异议地票选中,得知他们较喜爱保有原貌的工作环
境,因这是他们成长之路,我一步步走上二楼即可感觉到众人对;日有建筑的怀念与关爱。
    建设是缓慢而费时多年的工作,但摧毁却可无情地在一天中完成。
    ——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

改善教育品质
当我回想到奥福伊有关教育的文章时,我不禁开始思考现在的市中心与一九七五年时之 不同。想到今日孩童与环境的关系,我走到奥福伊的办公室,我相当期待这次的会晤,因为 奥福伊的文章对大众舆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且他的教育理念也颇获大众支持。 所有欲统治人类的权术都如此认同:一个“帝国”的成败维系在青年教育。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我一走进她的办公室,即对内部有条不紊的摆设感到讶异,以往我对新闻记者的印象都 是杂乱无章。我还发现奥福伊非常。迷人,若她参加选美赛,我一定会很高兴投给她一张支 持票。 我告诉奥福伊小姐,我想要这一五年来益精市学校转变的全部讯息,她提到她在学生时 代的一些事情,并且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因她在一九五○年代,曾在益精小 学就读。她觉得她都曾经历好、平凡或是不胜任三种类型老师的教诲。像奈恩老师就是一位 热忱而能使学习变得有趣的老师,奥福伊便亲临这位老师的教诲,进而能够阅读写作及体会 求知:乐趣;当她进入中年级,她在同济中已是一名勤奋有成的阅读写作者。她的英文老师 阂特斯帮她奠定写作基础,使她在小学阶段即成为同侪中之翘楚。之后莫尔及盟恩老师也使 她发挥文学天赋,音乐老师们亦对她的启蒙助益良多,使她在高中时期,就能够成为布鲁斯 所指挥领导的合唱团中一位优秀的团员。 教育即是协助孩童发挥他的潜能。 ——弗罗姆(Erich Fromm) ●教育的谬误 但奥福伊在数学及科学方面就不是如此幸运,她的第一位教师里特,便常嘲笑犯错的孩 童:而她的高中数学老师耶斯,则常指定许多繁琐重复的功课;她的基础科学老师凯莲特是 个老好人,但她热爱动物以致忽略了许多生物学现象,也导致她有时扭曲或非理性地教授科 学观念。 所谓干练的人,就是会去身体力行的人;而非干练者即是教导别人的人。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 由于奥福伊对文学及写作的热爱,使她决定成为英文老师;大学英文课程令她如鱼得 水,欢偷不已,但她的教师教的课程却令她失望透顶;她修心理学的课程,但内容竟和传道 授业方面毫无关联;而研究方法课程,尽是请些教授讲述三十年前的陈年往事;在伊恩教授 的领导下,她的实习教师课程,着眼在教室的沾净宽敞,与遮帘放置平衡等芝麻绿豆琐事中 度过。 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对时间总是锱铢必较:监狱与学校。 ——格拉瑟(William Glasser) 奥福伊第一年在益精中央高中任教时,她发觉大学所学的东西。在这儿一点儿也派不k 用场。她与其他老师沟通后,发觉大家部颇有同感,必须在毕业后再重新学习。 教学重,戈应是方法而非内容,……应是启发法而不是填鸭法。 ——蒙塔古(Ashley Montagu) 奥福伊很受学生喜爱,她对爱好文学的学生的启发非常“成功,但在这所高中,由于部 分学生本身就很大缺文化素养,连阅读也发生困难,更别提赏析英国文学了。 克拉博是中央高中一位古板的教员,她建议奥福伊不要担忧学生的问题,只须使学生忙 碌评维持教窄的秩序即可。拉尔亦建议她多说笑话、户外教学历影片等消耗时间。然而奥福 伊无法接受,她不想当一位浪费学生时间的老师或一个小丑,她知道,从古至今,教师的工 作便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热诚,而成为受欢迎的老师只是其中之-而已、她发觉有 些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事实上,并没有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能胜任的教师常心存激发学生 的兴趣,尤其是对基本事实。慨念、涧察力及求知的态度,而她也知道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自己仍得继续努力。 人若有能力去求知,但却死于无知,那才叫作悲剧。 ——卡菜尔(Thomas Carlyle) 奥褐伊虽对早期教师的养成教育颇为失望,但却加入了一辅导文化障碍学生的计划,这 项计划的前提,是要求教师教那些只了解中产阶级之价值,而不了解下阶层价值的孩童。课 程内容包含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及非洲历史。她虽觉得课程安排很有趣,但是最后 还是离开了,因为她深信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及非洲历史学家对城市黑人孩童的了解根 本不深。“教育上,因无知而无法对事实作有效反应,这是教育最令人讶异的地方。 ——亚当斯(Henry Adams)
自我觉醒
奥福伊是优秀的学生,她的老师都鼓励她进研究所继续求知,直到获得博士学位。老师 那样地勉励,她当时觉得4卜常荣耀,然而她的想法是,不再继续与其目前教学无关的课程 有所瓜葛。尤其当她看过指导教授的博士论文之后。更坚定了她不再求学的决心。塔脱博士 的论文是“中等学校校长对问卷的态度研究”,主要内容是寄发五百份问卷给校长,然后询 问他们关于填写问卷的感觉;而鲁尔博士更鲜,她的研究论文是证明上课是教导学生最没效 率的方式,这项研究使她声名大噪,而她也因盛名所累,忙于四处上课,借此发表她的《上 课无用论》。 博士论文只不过是把死人骨头从一个坟墓换到另一个坟墓。 ——多比(J·Frank Dobie) 从这时开始,奥福伊便开始在《益精日报》报导有关教师目前教学的窘境,以及不称职 的教师如何教导别人的教学方式。她的第一篇文稿是呼吁重视所有孩童的平等教育权,并改 善教育财务,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在教学上及孩童的学前教育中。但奥福伊也强调虽然财务、 设备及现代科技已获改善,但若是教育者的水准没有进一步提升,就好像把锐利的刀交给技 术拙劣、的木匠,反而会造成更糟糕的局面。 爱默生建议他的同胞要培养学校老师,并使他们成为世上囊优秀的老师。 ——布告克斯(Van Wyck Brooks) 奥福伊撰文表示,老师充实自我与准备,是其表现杰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解决教育 问题上的重要一环,然而老师成功与否亦取决于其经验、奉献热诚与天赋,而非只特别重视 专业的课程。长久以来,我们都太相信“老师的特质是与生俱有,而不是培养的”以及“教 学是一种自然天赋的能力”,奥福伊认为教学的成功就如同医学、建筑或其他专业领域上的 成功一般,都是需要天赋的能力,但成功亦需要能够获得正确。的知识与技巧。 不仅自我认知是一种艺术,教导他人也是一种艺术。 ——西塞罗(Cicero)
三种教育类型
在一九七○年代早期,公立学校可说是一团混乱,奥福伊借着发表三种教育倾向来澄清 当时的状况。长久以来,美国教育均服膺三种哲学立场,然而公正学校印夹杂在其间而显得 混乱。其中一个教育传统主要是强调“三R”。另一个则被体为前卫,充满自由风气的学 校,它是以孩童为中心、并强调开放教室、放纵式教育及强调孩童主观经验的教育。大部分 的与师及教育者都是属于前者,否则就归类于后含。 学校董事会诚挚地下结论说,学校愈是得严谨,学生愈自以为是。 ——奥佛斯特里特(H·A·Overstreet) 传统学派的人以为,孩童借沥规蹈矩而能学习何谓责任;他们谈论许多对孩蒙如何学习 责任与尊重的教盲方法,其观点就是要求孩子们尊重老师及权威,而他们借此盼望后代能加 入他们的“阵容”。 在大学所好的各类主题变化不大,都只在“世袭”相授,老师教学生,学生义成为老 师,继续教育学生。 ——利希腾伯格(G.G.Lichtnrberg) 另一派前卫的教育家,深信放纵式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系统与生活无关,所以应该没 有所谓的正规教育体制。他们鼓励学生应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提倡“清谈”,而不 是让他们只学习过去老旧的东西。一派试图去“统一”使学生一致;另一派却试图鼓励学生 多思考、批评并成为一个“反主流”派分子。这二派都尖之偏颇,无法提供学生们足够的 “工具”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欲把教育体制的功能,如学术上的研究学习与生活、社区、人民等分开视之是不对,而 且也不可能做到的。 ——斯科特(John Snthony Scott) 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出现了第三种流派。其产生之卞闪即在于公立教育体制的定义与 定位。深思教育之H标及其功能的研讨,这种风”气亦随着大环境议题而兴起。以往强调征 服自然,个别主题研究、竞争之价值、人口成增之益处,已变成过时而不切实际的求生之 道。要教育人们如何求生,已必须接受另一套价值观——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知识的互通 相关性、个人与国家之合作以求生以及人口成长之弊端等。为了求得生存的教育法应是着眼 于全体与个人部减少自私利用,而多从事有助于环境保护的行动。 我们若无法消除城市的污染,就会让污染摧毁了我们的城市。 ——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Kennedy)
能力导向教学
奥福伊继续解释她从事师资能力为基础的改革成果,以及公立教育确能多元化的研究与 求生教育的变革。学生由此变得能够了解并分享教育目标的策进及论析的过程,使得学生懂 得自我评估与反省。在一九八○年以前,大部分益精高中的学生都能择定研究主题或论文计 划,陈述其欲达成的目标与所采取的标准,进而评估其成功与否。借着设定的标准,他们学 习如何评析,并从事独立的学术研究。在多变的世界中,能够独立学习与研究,往往是个人 本身或专业能力中最有价值的资产。 教育孩子们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兴趣与热情,否则你只是让众多驴子背负沉重的书籍罢了。 ——莫太格尼(Montaigne) 以能力导向为基础的教学,其中的一项目的是澄清基本教育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同。透 过老师、父母及教育研究者的介入,一系列为基本目标而设定的课程于焉产生。这种课程的 目标已建立了最基本的标准,使得参与课程的每个人都要符合标准才能毕业。目标设定的好 处之一就是教育者可以透过高超的科技来教授阅读及写作,孩子们因此而受益。视听设备教 学机器及个人电脑等提供许多协助,孩子们因此可借着辅助工具使能力增强而达到教育的目 标。老师们也不用再重复练习,来浪费自己的时间。 教育伟大之处在于使学生能严守纪律,而非充实其心灵;借学生本身的能力而加以训 练,而非把一些别人的陈腔滥调充斥其心灵。 ——德瓦兹(Tyron Dewards) 由于学生个人兴趣及能力差异极大,若他们能自由选择他们所希望的,那基本教育目标 即已达成。因这使得学生能具创意地选择他或她所要的活动或计划。实际上,只要孩子能完 成指定的工作,他或她即能投注于更广泛,更具高度兴趣的方案或活动。借此种活动圆满完 成,而且是学生们自己选择的活动,就已达到满意阶段,于是基本学习的能力便会增强。 祖母守则:吃了你的蔬菜后,就可以有点心吃。 像这种教学法有许多优点。每一小孩子在学校都可感到满足与成功。孩子们都可学习基 本阅读、写作以从事独立研究;也因成功、满足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孩子便乐于学习。除了 技能的学习外,孩子亦学得如何创作发明以及使用其自由意志做选择。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明确地洞察所有事物——明辨善恶、真伪,及崇尚真与善。
认识环境
在一九七五年前,人们谈论许多与教育相关之事,但都缺乏一贯的理念。若想达到教育 相关性,如教育如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议题,对人类生存之关切即叮提供有效之诱因 以促进教育“相关”议题之进步与发展。 老师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对人生有无限的好奇,如此,成长中的学生才能以敬畏及新奇 的心对待人生。 ——加勒特(John Garrett ) 学生和老师借着活动来了解周围之环境,并塑造其敏锐之反应。例如:当研读到环境问 题的文学作品时,学生便借活动来增补阅读之不足,而由此培养、刺激其敏锐度,他们被鼓 励多去看、嗅、触及领略他们所阅读到的。因此,学生不再只局限在教室中,而影片、电视 及教科书中所描述的虚幻环境即可实践领略。借此,学生即可警觉环境污染、毁坏的真实情 况及自然洁净环境之美。 我们的感官即是为大自然环境而设;因为除了大自然环境外,没有其他地方可被感官所 察觉。 ——特里(Marx Yerrv) 敏锐、知觉及关切是教育价值所在,若学生们能够善加利用他们所拥有的这些感“畜能 力。学生对周围认知明确,可刺激他们在解决问题L更加投入,但亦须有效的认知,于是学 生即被鼓励去挖掘或深入追踪了解他们周围环境之问题,如住家、学校,甚至整个社区。 每一艺术家都紧守一原则,那就是要打开我们的双眼,呈现给我们早已存在,但义己忽 略的周围世界。 ——哈丁(Garrett Hardin) 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分析能力已大大增强。学生们自周围环境带来样本,以便在科学 课程中从事化学及物理方面之分析。借由此种途径,学习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而了解环 境污染的程度,然后用其创意加上初步研究时探索解决问题之方式。当然,学生们毋须对以 往遭受其年长者及古人所破坏之环境负责,他们也不会被要求负起对“停止破坏环境”任务 之责任,但当年轻人的热诚、创造力、及精力专注于某一课题,解决方式即可浮现。 在海底的独眼软体动物,毛绒绒而且发光,是从未被天文观察家发现的“星群”。 ——桑德伯格(Gari Sandburg) 环境与解决方案之主题思考,是教育界想使学生拥有创造力的极佳方式,鼓励学子们运 用他们已知的学识及技术,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往往有独特的方案出现。 环境问题与其他相关领域之问题关系密切,已不言而喻,若学子们能了解这些问题的本 质,则这种各专家专研自身领域而不从事整合、自设藩篱的现象,即可被打破。 ——博顿利(Forbes Bottomly) 奥福伊解释,学生试图借许多途径从事企划研究找出解决方案,益精市推行“不乱丢活 动并且成立资源回收中心,但衍然有许多成人及小孩任意丢弃废弃物。”于是一群高中学生 决意寻求一较实际的方法,使民众能够把垃圾纸屑弃置在适当的地方。 学生们做了一项研究,结论如下:(一)不乱丢的行为通常可在孩童的可塑期建立起这 种习性,并能成为一种持续性的行为。(二)垃圾桶设置的多寡是其中的因素,但不是绝 对,因即使不任意丢废物或垃圾纸屑的人,他们都会把这些废物放在身上,经过垃圾筒才丢 弃,但习惯随意乱丢的人,即使垃圾桶近在飓尺。他还是会乱丢。(三)益精小学有间接鼓 励小朋友丢纸屑或废弃物的规定,例如在小学中,若有学生违反规定,就会被罚在校园中捡 纸屑,这反而间接鼓励小学生,反正有人会捡垃圾,则可任意丢弃的社会行为。 高中生便应用“加强原理”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设计了一个可爱造型的垃圾桶, 并在后面安装放音机及电子设备,然后放在定点。当一位小妹妹吃完苹果。准备丢苹果核 时,她会把苹果核放入可爱造型垃圾捅的“嘴巴”内,这时,就会有录音带放出愉悦轻柔的 声音,感激她这种行为。不久,“不任意丢弃”成为主流,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一,使不乱丢 的行为有了正面效果。 学生们受这首次实验的鼓舞极大,因此决定进行另一项计划——会移动的瓶罐或;日纸 收集中心。 操作这收集器,只需将瓶罐或旧纸放入标示的人口,机器会自动核算瓶罐数及称量;日 纸的重量,而后折算金钱给投掷者。这种二十四小时且可设置在停车场及其他地点的收集器 毋须专人照料。 创造力如同精美的花树,赞美会促使其开花;气馁会使花苞殒落;若我们的努力受到肯 定,我们会激发更多更好的主意。 ——奥斯本(Alex F.Osborn) 在快结束时,奥福伊谈到十五年来教育的进步与趋势。师资教育的改革已使教学更加充 实有能力,而能在“成功导向”的课堂中,鼓舞激励学生,使他们发挥创意来思考解决问题。 我们给孩子太多标准答案背诵记忆,却给他们太少的难题,让他们思考解决。 ——卢因(Roger Leuin) 一九九○年,学校仍在实验新的教材及方法,来更加有效地运用社区资源。过去数十 年,我们亦目胳种族歧视主义确实有所改善,贫穷、战争亦有所减少——而这种种成果,教 育确实功不可没。 教育即在教导年轻人去了解他们所承继的世界是何模样,并诚心改变它。这不是为了因 改变而改变,而是若不再有所改变,我们将难以幸存。 ——奥福(Eve Olve)

上一页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