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陷阱
主编手记

    何清涟的这部书稿送到我们手中,已有一段时日。为了决定是否出版它,我们踌躇再
三。这部书的立意、材料、文字均好,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仍是不能决定。这主要关涉到如
何估计改革的大趋势?如何估计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及问题,“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改革18年来,我们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伴随着各种思想的论争。各种观点的尖锐对立是
明摆着的。我们回避不了各种理论问题的尖锐性和紧迫性。何清涟这部书是谈问题的,而且
是尖锐地谈问题的。在改革取得众所周知的巨大成就时,我们出版这样一部肯定会引起关注
和争议的著作,为了什么呢?
    首先,盛世不能不讲“危言”。这是十五大报告的一个观点,也是众多的历史教训之
一。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讲到党的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时,语重心长,言之铿锵:党
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将党的建设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危害提到这
种高度来认识,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文革灾祸中,明明是百业调废,人心不齐,偏偏
要讲“形势大好”“一天比一天好”,等我们睁眼看世界,自己已处在崩溃的边缘。邓小平
理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十五大报告坚决贯彻了这个精神,在肯定改革取得重大的历史性成
就的同时,郑重指出:党内也存在问题,而且问题已发展到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何种问题
发展到如此严重?腐败!腐败不除,改革无望。这是全体公民的呼声。本书利用公开披露的
材料,从理论上剖析了这个问题的种种复杂性、危险性。这无疑是一种盛世危言。危言并非
耸听,请君读完全书,就可以了解,出版这部著作,从作者到编者、出版者,何等用心良
苦。
    第二,本书的一个基本立意是呼唤市场机制中的人文关怀。我们完全支持这一正确的必
要的观点。这可能会引起一部分经济学家的不满。有的经济学者主张或以为,铁的无情的市
场规则会将中国引向现代化的港湾。从这点出发,他们甚至为改革中出现的大面积的腐败作
辩护。这种“腐败有理”论不除,中国的改革绝无希望,请诸位睁眼看看一些腐败分子如何
利用改革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空隙”,贪婪地掠取国家与社会的财
富,就足可以掩卷警思了!在“过程”中产生腐败是必然的,因为公众一般而言不会天生懂
得遵守法律和信守道义。但是像陈希同这样大大小小的掌权者的腐败则绝不是必然的,这也
不可能是必然的。
    没有许许多多优秀者的忘我奋斗,中国的改革不会取得今日的成就。在制度不成熟时造
成的种种可能和机遇面前,只有一小撮意志不坚定者成为腐败者。所以,在体制从不完善走
向完善的历史发展中,需要一批坚定的爱国者甚至是职业革命家去堵塞这个体制的漏洞。需
要一大批人,这批人在领导者的岗位上,具有理想主义的情怀而不只是作为“利益”的代言
人,从而去影响和带动全民族走向健康发展的改革轨道。本书的这种立意,我们是支持的。
    第三,本书对阻碍改革深层发展的主要问题,即“权力寻租”进行了剖析。腐败者只是
一小撮,但这一小撮却危害深远。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活动,大肆侵吞国有财
产,败坏了社会风气,加深了社会矛盾,最终,会将改革改向毁灭。本书的妙处不在于泛泛
地进行道德讨伐,而是仔细地层层剥离,在这些热衷于权力寻租的腐败分子的伎俩,暴露在
光天化日之下。例如,好奇的读者一定想知道,一个好端端的国有企业,怎么会七拐八弯,
最终变成外商的囊中之物?那些在杯盘交错、灯红酒绿之中张开血盆大口吞食国有财产的现
代江洋大盗,不管挂着什么名头,作者都无情地将他们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好不快哉!
    同时,作者也作出了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展望。其主要观点是:将过分集中的权力从经
济活动中逐渐分离出来,使经济活动按照有机的市场规则运作,达到公正和法治的社会目
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佩服作者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出发,切中时弊地揭示了在传统体制
形成的格局中“权力资本”在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的恶的历史作用。但作者似乎过多地对
“权力的剥离”倾注了理想主义的热情。因为,权力从过度地干涉经济活动到市场经济机制
的完全确立,这一定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同时,在任何时候,政府及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
的干预(宏观的或局部微观的)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所以这
不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最终方案”。这个问题本身具有的难度和实践品格,即使再写九本书
恐怕也难以透彻地说明,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权力可以产生腐败,权力
也可以将运动引向良性发展,这要看什么人掌握权力了。
    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此不可能一一加以详述。如作者对贪渎行为的文化分析
就很有新意,能使人认真地考虑我们文化传统中的负面影响。这也令人认真地去分析我们的
改革的社会心理文化基础的特殊性。
    同时,本书提出的警告也是十分鲜明的,社会财富占有份额的两级分化,不劳而获成为
巨富的阶层的形成,种种社会不公正的存在,失业增加和黑社会的勃兴……都足以告诫我们
要防患于未然,才能引导改革继续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对现实深层考察中所感
动的切肤之痛,在披露“恶”的方面做到了不遗余力,然而针废之笔有时难免偏颇,相信读
者能够理解作者对于民族前途命运的拳拳之心。
    作者是研究经济学的,她清醒地了解到,不管目前有多少种方案,对于中国的改革来
讲,总是一个过程中的过渡。由于我们的法制基础太弱,公民素质有待提升,政体改革还未
走上正轨,制度创新过程远未完成,一切均在试验之中。十五大开创了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
广阔的可能,然而,再好的政策和方略也需要人去实现。所以,作者在本书中呼吁:“建立
道德与政治责任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
神!”
    忠言并不逆耳。我们期盼一切关注中国改革命运的有志之士有此共识。
    本书的学术特点也颇给人启发。近几年来,中国的人文学术界不断有人提倡远离中心,
回到书斋。不说是考据学派复辟,也可说是乾嘉传统回潮。这不是说,在中国的学术发展
中,考据工作不需要人去做,问题在于研究和解决紧迫的现实问题,这更需要,更艰难,更
学术。清三百年考据之风大盛,义理之学中断。17世纪开始,世界资本主义以“利炮坚
船”拉开了扩张的序幕。世界历史以一日千里之速度突变,而此时的中国文人们在做什么
呢?他们匍匐在科举、八股和考据之学中枉度年华。——当然,这种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
延误责在政治和历史条件;但问题在于,历史一旦成为惯性,似乎就成为真理,中国的文化
人似乎就该这样生活。然而近十几年来,学术界所掀起的一股中国文化热中,也有一股清新
之气。一些明白之士重在开掘中华文化的文理之精髓,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为今日中
华民族安身立命寻找历史文化的依据。同时,对现实深层问题的研究、思考也屡有突破。这
些,正是《中国问题报告》丛书所追求的目标。何清涟女士的这部著作正是对于中国具体问
题独立思考的结果,的确是学界的一股清新之风,它的重大价值是毋须置疑的。

                                                     许明
                                                1997年12月10日


上一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