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秦伯列为侯卫,〔注〕在外候望,罗卫天子。卒吞天下,而赧曾无以制
乎?”曰:“天子制公、侯、伯、子、男也,庸节。〔注〕庸,用也;节,节度也。
节莫差于僭,僭莫重于祭,祭莫重于地,地莫重于天,〔注〕既盗土地,又盗祭天。
则襄、文、宣、灵其兆也。〔注〕始于四公以来者,言周之衰非一朝一夕矣。昔者襄
公始僭,西畤以祭白帝;文、宣、灵宗,兴鄜、密、上、下,用事四帝,而天王不匡,反致
文、武胙。〔注〕宗,尊也。文公起鄜畤,宣公起密畤,灵公起上、下畤。是以四疆
之内各以其力来侵,攘肌及骨,而赧独何以制秦乎?”〔注〕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数世之坏,非一人之所支也。〔疏〕“秦伯列为侯卫”者,诗谱云:“秦者,陇西谷名,于
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实皋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
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于汧、渭
之间。孝王为伯翳能知禽兽之言,子孙不绝,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之于秦谷。至曾孙秦仲,
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秦仲之孙襄公,
平王之初,兴兵讨西戎以救周。平王东迁王城,乃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国语
周语云:“侯卫宾服。”韦注云:“此总言之也。侯,侯圻也;卫,卫圻也。言自侯圻至卫
圻,其间凡五圻,圻五百里,五五二千五百里,中国之界也。谓之宾服,常以服贡,宾见于
王也。五圻者,侯圻之外曰甸圻,甸圻之外曰男圻,男圻之外曰采圻,采圻之外曰卫圻。周
书康诰曰‘侯、甸、男、采、卫’是也。”按:康诰作“侯、甸、男邦、采、卫”,孔疏
云:“‘男’下独有‘邦’,以五服男居其中,故举中则五服皆有邦可知。”尚书大传云:
“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陈氏今文经说考云:“据韦昭解侯卫引康诰云云,则知大传所
云‘四年建侯卫’,即此经侯、甸、男邦、采、卫。侯卫者,总侯圻至卫圻,包五服而言
之。”经传释词云:“为犹于也。”然则列为侯卫者,谓列于五服也。“卒吞天下,而赧曾
无以制乎”者,音义:“赧,奴板切。”周本纪:“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索
隐引皇甫谧云:“名诞。赧非谥,谥法无‘赧’,正以微弱,窃鈇逃债,赧然惭愧,故号曰
赧耳。又按尚书中候以‘赧’为‘然’,郑玄云:‘然读曰赧。’王劭按:‘古音人扇反,
今音奴板反。尔雅:‘面惭曰赧。’”又本纪:“周君、王赧卒。”正义引刘伯庄云:“赧
是惭耻之甚。轻微危弱,寄住东、西,足为惭赧,故号之曰赧。”又六国表“周赧王元
年”,索隐云:“赧音泥简反。宋衷云:‘赧,谥也。’”竹书纪年作“隐王”,沈约注
云:“史记作‘赧王’,名延。盖赧、隐声相近。”胡部郎玉缙云:“赧王卒于西周武公、
东周文君之前,不应无谥,赧即其谥也。皇甫谧云谥法无赧,盖所见谥法已脱此条。宋衷
云:‘赧,谥也。’宋在皇甫前,其所见本尚有赧。沈约竹书注谓赧、隐声相近,意以隐为
赧之假字也。说文:‘赧,面惭而赤也。从赤、●声。周失天下于赧王。’夫曰失天下,曰
赧王,赧之为谥可知,其取惭赤之义亦可知也。”按:本纪书“赧王延立”,六国表书“周
赧王元年”,赧当是谥。汉书人表:“赧王延,慎靓王子。”即本史记,亦以赧为谥。然本
纪于“赧王延立”以下皆称“王赧”,楚世家亦云“周王赧使武公谓楚相昭子”,赧既是
谥,似不应有“王赧”之称。或疑此校书者因皇甫谧有赧非谥之说,遂于“赧王”字或改为
“王赧”。然韦孟风谏诗“王赧听谮,实绝我邦”,子云豫州箴“王赧为极,实绝周祀”,
论衡儒增引传“秦昭王使将军摎攻王赧。王赧惶惧,奔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
其献,还王赧。王赧卒”,此必非因皇甫说而改者。盖王赧者,生时之号;赧王者,殁后之
称。生而窃鈇逃债,赧然惭愧,则谓之王赧;殁而以失天下为耻,即以赧为谥,遂谓之赧
王。或讳“赧”而以声近之字易之,则谓之隐王耳。“天子制公侯伯子男也,庸节”者,丧
服四制云:“节者,礼也。”宋云:“言天子用礼节以制驭五等诸侯,各有其序。”“节莫
差于僭”者,公羊传隐公篇解诂云:“僭,齐也,下效上之辞。”论语八佾皇疏云:“卑者
滥用尊者之物曰僭也。”“僭莫重于祭”者,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
经,莫重于祭。”郑注云:“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莫重于祭,
谓以吉礼为首也。”国语鲁语云:“夫祀国之大节也。”世德堂本作“僭莫僭于祭”。“祭
莫重于地”者,地谓祭地,凡庙祧坛墠之属皆是。说文:“畤,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
也。”系传云:“祭地,所祭之地也。”按:祭地者,神灵所止,是祭之主。僭祭地,则一
切牲玉之制,笾豆之数,乐舞之节,冕服之等皆随之,故僭祭莫重于僭祭地也。“地莫重于
天”者,祭地之中,莫大于祭天之地畤,所以祭天僭畤尤甚于僭立其它坛庙也。“襄、文、
宣、灵其兆也”者,秦本纪:秦仲子庄公;庄公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生文公;文公卒,
太子竫公子立,是为宁公;宁公子三人,武公、德公、出子,宁公卒,出子立,卒;立武
公,卒;立其弟德公,卒;子三人,长子宣公立,卒;其弟成公立,卒;其弟缪公立,(亦
作“穆公”。)卒;太子立,是为康公,卒;子共公立,卒;子桓公立,卒;子景公立,
卒;子哀公立,卒;太子夷公蚤死,立夷公子,是为惠公,卒;子悼公立,卒;子厉共公
立,卒;子躁公立,卒;立其弟怀公,怀公自杀,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昭子之子,
是为灵公。按:自灵公以后,又七世十一君,而为始皇也。左太冲魏都赋:“兆朕振古。”
李注云:“兆犹机事之先见者也。”“襄公始僭,西畤以祭白帝;文、宣、灵宗,兴鄜、
密、上、下,用事四帝”者,音义:“西畤,音止。鄜,芳无切。”按:封禅书云:“秦襄
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
云。”(按:秦本纪作“各三”。三牲为一牢,各三,谓用三牢也。)其后,“秦文公东猎
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
‘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按:本纪作“三牢”。)郊祭白帝
焉”。其后,“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其后,“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
畤,祭炎帝(一)。”索隐云:“鄜,地名,后为县,属冯翊。吴阳,地名,盖在岳之南。
雍旁有故吴阳武畤,今盖因武畤又作上、下畤,以祭黄帝、炎帝也。”周礼:“小宗伯兆五
帝于四郊。”郑注云:“兆为坛之营域。五帝:苍曰灵威仰,大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
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黄帝亦于
南郊。”此秦畤之用事四帝,即周礼兆五帝于四郊之事。畤、兆义同,皆谓为坛以祭也。周
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与“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有别。此兆五帝之事而谓之祭
天者,析言则礼秩不一,散文则五帝亦天,所谓六天也。郊特牲孔疏云:“郑氏以为天有六
天,郊、丘各异。天为至极之尊,其体只应是一,而郑氏以为六者,指其尊极清虚之体,其
实是一;论其五时生育之功,其别有五。以五配一,故为六天。据其在上之体谓之天,天为
体称,故说文云:‘天,颠也。’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帝为德称也,故毛诗传云:‘审谛
如帝。’故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五帝若非天,何为
同服大裘?又小宗伯云:‘兆五帝于四郊。’礼器云:‘飨帝于郊,而风雨寒暑时。’帝若
非天,焉能令风雨寒暑时?又春秋纬:‘紫微宫为天帝。’又云:‘北极耀魄宝,又云大微
宫,有五帝坐星。青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黄帝曰含
枢纽。’是五帝与天帝六也。又五帝亦称上帝,故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
也。’下即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帝若非天,何得云严父配天也?而贾逵、
马融、王肃之等以五帝非天,唯用家语之文,谓大皞、炎帝、黄帝五人之帝属。其义非
也。”近儒于六天之说,是非纷然。其以为是者,则如孙氏星衍六天及感生帝辨云:“五天
帝之说不始于郑,灵威仰之属亦不独出于纬书。史记载秦襄公祠白帝,宣公祠青帝,灵公祭
黄帝、炎帝。汉高祖曰:‘天有五帝,而有四帝,何也?’乃立黑帝祠。然则五色之帝,自
周已来有是名矣。古巫咸、甘、石三家天文之书,以人事定星位。甘氏中官有天皇大帝一
星,在钩陈口中。又有五帝内座五星,在华盖下。天官书多用石氏星经。又有五星五帝坐,
在南官。盖中官天皇大帝象圜丘,五帝内座象南郊,南官五帝坐象明堂。而甘公、石申皆周
人,其所据又三代古书,谶纬如后出,亦当本此。又开元占经引黄帝占曰:‘天皇大帝名耀
魄宝。’其名出黄帝占,则知灵威仰诸名所传已久。故周礼大祝辨六号,一曰神号,二曰鬼
号,三曰示号,明天地人鬼皆有号。若止称之为天,何必辨之?”其以为非者,则金氏鹗求
古录礼说云:“五帝非天也。五帝各司一时一方,是五行之精,为天之佐。犹四岳之于地,
三公之于王耳。周礼掌次上言‘大旅上帝’,下言‘祀五帝’,与‘朝日’连文。司服上言
‘祀昊天上帝’,下言‘祀五帝’,则知五帝与天显然有别。祀五帝与朝日同张大次、小
次,而与大旅上帝张毡案、设皇邸不同,五帝之卑于天可知。小宗伯云:‘兆五帝于四郊,
四望、四类亦如之。’四望谓岳、渎等,四类谓日、月等,是五帝之尊与日、月、岳、渎大
略相准,故掌次与朝日同其仪也。又五帝亦通称上帝,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
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此上帝别言于天之下,明非天帝。郑注以为五帝,是
也。旅上帝与旅四望对言,则五帝与四望略相等可知,而其卑于天益明矣。灵威仰等名,又
甚怪僻。孙渊如谓大祝辨六号,一曰神号,五帝若无灵威仰等称,何以辨之?不知月令大皞
等名,即五帝之号也。郑注月令,以大皞等为五人帝,其说亦误。大皞等为五帝之号,自古
有之。伏羲等五人帝以五行之德代王,后人因以配五帝,而以五帝之号称之耳,非五帝本无
号也。月令言五时生育之主,自当以五天帝言之,不宜以五人帝言之也。”按:诚斋以月令
五帝即古五天帝之名,所见甚卓。孙氏诒让小宗伯疏引惜诵王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
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谓汉人已有以太皞等为五方
帝之名者,足与金说互证。胡部郎玉缙云:“晋语虢公梦蓐收之状白毛虎爪,此蓐收神之
形,必非该之貌。则知太皞、句芒等本古者五行天帝、天神之号,非伏戏与重等也。愚更以
封禅书‘秦襄公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之文证之,明白帝即是少皞之神。又
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其非祭轩辕、神农氏人帝可知。淮南子说
林:‘黄帝生阴阳。’高注云:‘黄帝,古天神也。’则太皞等为古五天帝之称,确不可
易。然必谓五天帝与天有别,祭五帝不得谓祭天,则亦非通论。盖以祭之等秩言,则祀昊天
上帝之与兆五帝自有隆杀之殊,故礼器云:‘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郑注云:‘大旅,
祭五帝也。飨帝,祭天。’而以祭之类别言,则五帝同是天神,亦通称上帝,祭五帝即祭天
之一种,故郊特牲疏引皇氏云:‘天有六天。岁有八祭,冬至圜丘,一也;夏正郊天,二
也;五时迎气,五也,通前为七也。九月大飨,八也。’此文先云祭莫重于天,后云僭西畤
以祭白帝,又云用事四帝,明祭五帝即为祭天。此先秦以来之通义,安得云五帝非天也?盖
天之为神,出于人之想象,非实有其质。苟以清虚之体言之,则岂独五帝非天,即所谓昊天
上帝者,亦何必天哉?而以神明不测之德言之,则昊天者群灵之总汇,五帝者一神之化身,
分之则为六天,合之仍为一体。必斤斤较量其高卑,斯拘墟之见也。”“天王不匡,反致
文、武胙”者,音义:“天王不匡,俗本作‘天下’,误。”司马云:“宋、吴本‘天王’
作‘天下’。”按:致胙乃天子之事,若作“天下”,则上下文义不洽,此谬误之显然者。
独断云:“天王诸夏之所称,天下之所归往,故称‘天王’。”周本纪云:“显王九年,致
文、武胙于秦孝公。”又:“三十五年,致文、武胙于秦惠王。”集解云:“胙,膰肉
也。”按:周礼大宗伯:“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郑注云:“脤膰,社稷宗庙之肉,
以赐同姓之国,同福禄也。”是周制膰肉惟赐同姓之国,若异姓,则二王后亦得有此赐。左
传僖公篇云:“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是也。其异姓复非二王后
而得此赐者,则为异数。僖公篇又云:“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
孔赐伯舅胙。’”杜注云:“尊之,比二王后。”然则显王之致胙于秦,是尊秦,比于二王
后也。六国表云:“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
畤,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位在藩臣,而胪于郊
祀,君子惧焉。”按:曲礼:“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
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孔疏云:“诸侯方祀者,诸侯既不得祭天
地,又不得祭五方之神,惟祀当方,故云方祀。”似襄、文祠少皞之神,得以方祀为解。然
曲礼此文,郑君以为殷制,故与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之文不合,
则西畤、鄜畤虽独祠白帝,已非周法所许。至宣公祠青帝,灵公祠黄帝、炎帝,而变本加
厉,无异僭王。襄、文当平王之世,周初东迁,王灵犹在,斯时若正秦之僭,秦当有所惮而
不复为。平王不加正,遂有宣公作密畤之事。宣公当惠王之世,周室日衰,天下犹以尊王为
美,虽不能讨,亦可声其罪于诸侯。惠王不加正,遂有灵公作上、下畤之事。灵公当威烈王
之世,周之号令不行于天下,其不能有所匡正,自不足怪。然即不为匡正,更无加僭乱者以
殊锡之理。及显王致胙于秦,而后天下知周之果不复存矣。“是以四疆之内各以其力来侵”
者,谓自此以后,秦遂称王,韩、赵、燕继之,战国之祸于是烈也。“攘肌及骨”者,吕刑
云:“夺攘矫虔。”郑注云:“有因而盗曰攘。”宋云:“肌喻远,骨喻近。”“而赧独何
以制秦乎”,世德堂本无“而”字。按:秦之吞天下,非王赧所能制,无待发问。此章之
旨,亦以秦喻莽也。“襄、文、宣、灵其兆也”者,谓莽乘四父历世之权也。“天王不匡,
反致文、武胙”者,谓元始四年,拜莽宰衡;五年,加莽九命之锡也。“攘肌及骨”者,谓
始而辅政,继而居摄,终而篡国也。“赧独何以制秦乎”者,赧谓元后。元后传赞云:“位
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即其义也。注“在
外候望,罗卫天子”。按:此释侯服、卫服之义也。逸周书职方:“方千里曰王圻,其外方
五百里为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卫
服。”孔注于“侯服”下云“为王者斥候也”,于“卫服”下云“为王扞卫也”。注“庸,
用也;节,节度也”。按:世德堂本“用”作“以”,又不重“节”字。注“既盗土地,又
盗祭天”。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李注云:‘既盗土地,又盗祭天。’然正文但言僭
祭,不言盗土地。吴注云:‘天子得祭天地。’然正文但云地莫重于天,不云祭莫重于天
地。是二说均未安也。今案:地谓坛庙之营兆也。汉书郊祀志载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
奏请如建始时丞相衡等议,复长安南、北郊如故。莽又颇改其祭礼,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
天子亲合祀天坠于南郊,以高帝、高后配;以日冬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阳;
日夏至使有司奉祭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阴。皆以助致微气,信道幽弱。奏可。盖自建始以
来三十余年间,天坠之祠五徙焉。后莽又奏言周官兆五帝于四郊,山川各因其方。今五帝兆
居在雍五畤,不合于古。又六宗及六宗之属,或未特祀,或无兆居。谨与太师光、大司徒
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议,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坠只称皇坠后只,兆曰广
畤。又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于长安城之未坠及东、南、西、北四郊。奏可。于是,长
安旁诸庙兆畤甚盛矣。然则王莽当时依附周官,变易旧制,于天地群神之兆域废置独繁。此
节之文亦为莽而发,故曰‘祭莫重于地,地莫重于天’也。”荣按:此假秦之僭畤,以喻莽
之盗窃魁柄,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不仅指变易祭礼为言。旧注固未得其义,陶解亦
失之。注“非一朝一夕矣”。按:世德堂本无“矣”字。注“宗,尊也”。按:白虎通宗
庙、宗族并云:“宗者,尊也。”(一)“炎帝”原本讹作“炎地”,据史记封禅书改。
或问:“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注〕嬴,秦姓;政,始皇名。秦十五载而
楚,〔注〕楚,项羽。楚五载而汉。五十载之际,而天下三擅,天邪?人邪?”曰:
“具。〔注〕备有之也。周建子弟,列名城,班五爵,流之十二,当时虽欲汉,得
乎?六国蚩蚩,为嬴弱姬,卒之屏营,嬴擅其政,故天下擅秦。〔注〕卒,终也。之,至
也。秦失其猷,罢侯置守,守失其微,天下孤睽。〔注〕睽犹乖离也。项氏暴强,
改宰侯王,故天下擅楚。擅楚之月,有汉创业山南,发迹三秦,追项山东,故天下擅汉,天
也。”〔注〕山南,汉中也。三秦,雍、翟、塞也。“人”?〔注〕问人事者何也?
曰:“兼才尚权,右计左数,动谨于时,人也。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注〕
天人合应,功业乃隆。〔疏〕“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者,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
得齐王建,秦初幷天下。”索隐云:“六国皆灭也。十七年得韩王安,十九年得赵王迁,二
十二年魏王假降,二十三年虏荆王负刍,二十五年得燕王喜,二十六年得齐王建。”“擅”
读为“嬗”。说文:“嬗,一曰传也。”荀子正论:“尧、舜擅让。”亦以“擅”为之。
“秦十五载而楚”者,始皇本纪云:“二世三年八月,二世自杀。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
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
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
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
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居月余,诸侯兵至,项籍为从
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
之。”“楚五载而汉”者,项羽本纪云:“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项氏世
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秦二世元年,陈涉等起大泽中,梁遂举吴中兵,以八千人渡
江而西,求楚怀王孙,立以为楚怀王,都盱台。怀王使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引兵西,屠咸
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尊怀王为义帝,分天下,
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
都彭城。”集解引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高祖本纪云:
“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之卒可十万,大败垓下。追杀项
羽东城,遂略定楚地。”按:项籍以汉元年乙未正月(按:时以十月为岁始。高祖以十月建
元,二年正月,即建元后之第四月也。)自立,至汉五年己亥正月败亡,故云五载。项羽本
纪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
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一),经营天
下,五年卒亡其国。”正义云:“五年,谓高帝元年至五年杀项羽东城。”“五十载之际,
而天下三擅”者,谓自始皇元年乙卯,至高祖五年己亥,四十六年间更秦、楚、汉三世也。
秦楚之际月表云:“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阼,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又太史公自序云:
“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擅。”明嬗、擅互
用。月表索隐云:“三嬗谓陈涉、项氏、汉高祖也。”梁氏志疑云:“自陈涉称王,至高祖
五年即帝位,凡八年,故序传云:‘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擅。’此言五年,非也。”按:
陈涉虽首难,仅六月而灭,未尝能制天下。二世三年以前,天下大政犹在秦,故月表所谓
“号令三嬗”,及自序所谓“天下三擅”,皆谓秦、楚、汉,不数陈涉。五年之间,号令三
嬗,谓二世三年甲午,秦嬗于楚;高祖五年己亥,楚嬗于汉。首尾涉六年,中间不过四年余
而已。至自序“八年”字,乃当连“征伐”字读之,谓自二世元年兵兴,至高祖五年事定,
前后征伐八年也。此文“天下三嬗”,正用史记文,明指秦、楚、汉而言。盖并始皇在位之
年数之,则云五十载;从秦亡之年数之,则云五年。索隐以表有“初作难,发于陈涉”语,
其解三嬗遂首数陈涉,乃其误谬。曜北不辨索隐之误,反以史公为非,乖矣。“周建子弟,
列名城,班五爵”者,尚书大传云:“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荀子儒效云:“周公兼制
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说文:“列,分解也。”按:此列之本义也,古书多假“裂”为之。白虎通爵云:“爵有五
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质家者据天,故法三
光;文家者据地,故法五行。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王制曰:
‘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也。’”此据周制也。“流之十二”者,
今文太誓:“流之为鵰。”郑注云:“流犹变也。”十二国有二义:有春秋之十二国,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谓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也。表于燕下更列吴。
彼索隐云:“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不数吴而叙之者,阖
闾霸,盟上国故也。”史记考证云:“臣德龄按:是表主春秋,吴于春秋之季始通上国,而
寿梦以前自不得列于是表。然则十二之号固不得不仍其旧。司马贞之论,凿矣!”是也。有
战国之十二国,汉书东方朔传载朔答客难云:“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
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幷为十二国,未有雌雄。”颜注云:“十二国谓鲁、卫、齐、楚、
宋、郑、魏、燕、赵、中山、秦、韩也。”又子云解嘲云:“往者周罔解结,群鹿争逸,离
为十二,合为六、七。”颜注同东方朔传注是也。此文“流之十二”,与“六国蚩蚩”相接
为文,当指战国之十二国言,即解嘲所谓“离为十二,合为六、七”也。“六国蚩蚩,为嬴
弱姬”者,广雅释诂:“蚩,乱也。”王氏疏证云:“方言:‘蚩,愮悖也。’注云:‘谓
悖惑也。’法言重黎篇云:‘六国蚩蚩。’张衡西京赋云:‘蚩眩边鄙。’皆惑乱之义
也。”按:诗氓:“氓之蚩蚩。”毛传云:“蚩蚩,敦厚之貌也。”盖敦厚引伸之为惷愚,
又引伸之遂为惑乱。释名释姿容云:“妍,研也。研精于事宜,则无蚩缪也。”又云:
“蚩,痴也。”痴即愚,缪即乱也。音义:“为嬴,工妫切。下‘无为’同。”后汉书袁绍
传:“杨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乎?”章怀太子注云:“六国悖惑,侵弱周
室,遂为秦所并也。”“卒之屏营,嬴擅其政,故天下擅秦”者,音义:“屏营,上音
幷。”广雅释训:“屏营,征伀也。”王氏疏证云:“屏营、征伀皆惊惶失据之貌。”按:
子云豫州箴云:“成、康太平,降及周微,带蔽屏营,屏营不起,施于孙、子。”然则屏营
者不起之貌,谓微弱也。嬴擅之“擅”读如字。说文:“擅,专也。”与擅秦、擅楚、擅汉
字异义。“嬴失其猷,罢侯置守”者,尔雅释宫:“猷,道也。”音义:“置守,手又
切。”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
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
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
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
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
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
置守、尉、监。”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
更名太守。”“守失其微,天下孤睽”者,音义:“‘守失其微’,本或作‘徽’。”按:
作“徽”是也。徽、微形近,传写易误。法言序“诸子图徽”,汉书扬雄传作“诸子图
微”。说文:“徽,一曰三纠绳也。”广雅释诂:“徽,束也。”守失其徽,谓守令无以维
系人民也。孤睽双声连语,乖离分散之意,单言之则曰睽。杂卦传:“睽,乖也。”长言之
则曰睽孤,睽九四、上九并云“睽孤”。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睽孤,见豕负涂。”颜注
云:“睽孤,乖剌之意也。”诸侯王表云:“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颜注同。倒言
之则曰孤睽,其义一也。“项氏暴强,改宰侯王”者,白虎通爵云:“宰者,制也。”孟
子:“可使制梃。”赵注云:“制,作也。”项羽本纪云:“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
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王秦降将;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
都废丘;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
国。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
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为齐
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成安君陈余在南皮,因环封三县。
番君将梅鋗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是其事也。蚩、姬、营、政、猷、守、
徽、睽、强、王各为韵。“擅楚之月,有汉创业山南”者,秦楚之际月表:“义帝元年二
月,西楚霸王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索隐云:“高祖及十八诸侯受封之月,汉书
异姓王表作‘一月’,应劭云:‘诸侯王始受封之月,十八王同时,称一月。’”高祖十月
至霸上,改元,至此月,汉四月也。按:月表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在义帝元年一月,籍立十
八王在二月,高帝本纪总隶之汉元年正月。汉元年正月即义帝元年一月,盖本纪中间省“二
月”字,不及表之晰。汉书异姓王表乃隶十八王之立于义帝元年一月,遂与史记秦楚之际月
表相差一月也。汉以十月建元,即以十月为岁首,故元年正月为四月,二月为五月也。“创
业”世德堂本作“创业”。司马云:“创与创同。”“发迹三秦”者,“发迹”详五百疏。
高祖本纪云:“汉元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雍兵败,汉王遂定雍
地。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追项山东”者,本纪又云:“五年,高
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追杀项羽东城。”羽本纪云:“项王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
骑。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正义引括地志:“九头山在滁州全
椒县西北九十里(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
名。”按:今安徽滁州全椒县西北有九斗山,即羽败处。正义引括地志作“九头”,即“九
斗”之音转,故云“一日九战因名”也。“兼才尚权”者,司马云:“兼才谓总揽天下之英
才。”高祖本纪云:“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
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
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是兼才之事。丧服四制云:“权者,知也。”羽本纪云:“项王谓汉王曰:‘天
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
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是尚智之事。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奇谋六奋,嘉
虑四回。”李注引宋仲子法言注曰:“张良为高祖画策六,陈平出奇策四,皆权谋,非正
也。”按:宋语当即此文之注,以尚权为权谋,非正,则是贬辞,失子云本旨矣。“右计左
数”者,司马云:“言不离计数之中。”是也。“动谨于时”者,高祖始避项羽之锋,终乃
乘其弊而击之,时可而后动,谨之至也。“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者,司马云:“天之
祸福,必因人事之得失;人之成败,必待天命之与夺。”按:孟子充虞路问章章指云:“圣
贤兴作,与天消息。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是故知命者不忧不惧也。”风俗通皇霸引尚
书大传说云:“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
于人。盖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然则此语乃大传说,盖古有是言也。此章之旨,在
正史公之失。秦楚之际月表论秦、楚、汉五年三嬗之事云:“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安在无
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是史公以为高祖之兴专由天授,意
存讥讪。子云则以为天命、人事兼而有之也。注“嬴,秦姓;政,始皇名”。按:秦本纪
云:“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
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
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又始皇本纪云:“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集解引徐广云:“一作‘正’。”又引
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正义云:“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月也,始皇以正月旦生
于赵,因为政。”注“睽犹乖离也”。按:“睽”上疑脱“孤”字。世德堂本无“也”字。
注“山南,汉中也”。按:秦置三十六郡,梁州之域为郡三,曰汉中,曰巴,曰蜀,在终南
山之南,故谓之山南。高祖初王巴、蜀、汉中三郡,此止云汉中者,以汉王都南郑,属汉中
郡,故举汉中以统巴、蜀耳。注“三秦,雍、翟、塞也”。按:地理志左冯翊故秦内史,高
帝元年属塞国;右扶风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注
“天人合应,功业乃隆”。按:班孟坚西都赋云:“天人合应,以发皇明。”李注引四子讲
德论曰:“天人并应。”(一)“征”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今本史记项羽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九十”作“九十六”。
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注〕项羽为高祖所败于垓下,临死,叹
曰:“非我用兵之罪,乃天亡我。”谅乎?”〔注〕信如羽之言否邪?曰:“汉屈
群策,群策屈群力。〔注〕屈,尽。楚■群策而自屈其力。〔注〕■,恶。屈人
者克,〔注〕克,胜。自屈者负,〔注〕负,败。天曷故焉?”〔注〕言无私
亲,惟应善人。〔疏〕“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者,音义:“垓下,古哀
切。”羽本纪云:“汉五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直夜
溃围南出,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
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
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
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乃自刎而死。楚地皆降。”“垓下”者,集解引徐广云:“在沛之洨县。”索隐引张揖三苍
注云:“垓,堤名,在沛郡。”正义云:“按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
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相接。”水经注淮水篇云:“洨水又
东南流,经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按:在今安徽凤阳府灵璧县
东南阴陵山之南。“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者,即前文云“兼才尚权,右计左数”是也。
“楚■群策而自屈其力”者,音义:“楚■,徒对切。”按:说文:“■,怨也。”怨、雠
同义。■群策,谓与群策为雠也。“屈人者克,自屈者负”者,荀子尧问楚庄王引中蘬之言
云:“诸侯自为得师者王(一),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即其义。
“天曷故焉”者,司马云:“言何预天事。”注“非我用兵之罪,乃天亡我”。世德堂本作
“天亡我,非战之罪”。此校书者据史记改之。注“屈,尽”。按:荀子礼论云:“使欲必
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杨注云:“屈,竭也。”是屈者穷尽之谓。屈群策群力,谓能
尽群策群力之用也。司马云:“群策无能出汉之右者,故曰汉屈群策;群力为群策所制,故
曰群策屈群力。”训屈为制,不如李义之优。注“■,恶”。按:修身云:“何元■之
有?”彼文元■是大恶,故此注亦以恶释■。■群策,犹云以群策为不善。司马云:“废群
策而不用。”即李义之引伸。(一)“侯”字原本作“俟”,形近而讹,据荀子尧问改。
或问:“秦、楚既为天典命矣,秦缢灞上,楚分江西,兴废何速乎?”〔注〕典,
主。曰:“天胙光德,而陨明忒。〔注〕天之所福,光显有德。而今陨之者,明乎
秦、楚忒恶之所致。昔在有熊、高阳、高辛、唐、虞、三代,咸有显懿,故天胙之,为
神明主,且着在天庭,是生民之愿也,厥飨国久长。〔注〕神明主,主郊祀。若秦、
楚强阋震扑,胎借三正,播其虐于黎苗,子弟且欲丧之,况于民乎?况于鬼神乎?废未速
也!”〔注〕不道早亡。〔疏〕“秦缢灞上者”,缢谓子婴系颈以组而降也。“灞”当为
“霸”。水经注渭水篇云:“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
水,以显霸功。”然则霸水之称,取霸功为义,俗书施水旁耳。始皇本纪云:“子婴为秦王
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
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集解引应劭云:“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系颈者,言
欲自杀也。”“楚分江西”者,司马云:“分,谓身首五分。”按:羽本纪云:“项王乃自
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
其体,皆是。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
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梁氏志疑云:“‘分其地’通鉴作‘分其尸’,非。‘分其
地为五’当属下文,谓分地以封吕马童等五人为侯耳,其地不必定泥作楚地。”按:梁解分
其地为五为分地以封吕马童等五人,不必泥作楚地,殊为曲说。通鉴作“分其尸”,当是温
公所据旧本史记如此。此承“五人共会其体,皆是”而言,盖战乱之际,死者枕借,争相蹂
践,不知项王尸之所在。及五人各出所得之体,会之而合,乃知已分项王尸为五也。此文
“楚分江西”与“秦缢灞上”对文,亦正谓尸体被分,非谓分其地也。“兴废何速乎”,世
德堂本“乎”作“也”。“天胙光德,而陨明忒”者,说文:“胙,祭福肉也。”引伸为凡
福之称。周语韦注云:“胙,福也。”字亦作“祚”。尔雅释诂:“陨,坠也。”洪范:
“民用僭忒。”马注云:“忒,恶也。”吴云:“昭德者,天福胙之令长;彰恶者,天陨越
之令短。”司马云:“光德谓德之昭融者,明忒谓恶之显著者。”“昔在有熊、高阳、高
辛”者,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集解引徐广云:“号有熊。”又引皇甫谧
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纪又云:“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又云:“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集解引张晏云:“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
按:刘越石劝进表、王元长曲水诗序、班叔皮王命论,李注三引此文,皆作“有熊、高
辛”,无“高阳”字,此宋咸注亦止释有熊、高辛,不及高阳,是宋所据本无“高阳”字甚
明。然集注于此不言宋、吴本有异同,则温公所见宋、吴本已为校书者据通行本增入“高
阳”字,非著作所据本之旧矣。“咸有显懿”,司马云:“宋、吴本‘显懿’作‘显
德’。”按:选注三引并作“显懿”。“故天胙之”,选注引皆作“故天因而祚之”。“着
在天庭”者,司马云:“犹云简在上帝之心。”按:金縢云:“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
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只畏。”马注云:“武王受命于天帝之庭。”着在天
庭,即命于帝庭之谓。“厥飨国久长”者,无逸:“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鲁世家
作“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又:“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熹平石经作“肆高宗之
飨国百年”。是今文尚书“享”作“飨”。此“飨国”字亦本欧阳书也。“若秦、楚强阋震
扑”者,音义:“强阋,许激切。震扑,上如字,又音真;下音普卜切。”按:诗常棣:
“兄弟阋于墙。”毛传云:“阋,很也。”孔疏云:“很者,忿争之名。故曲礼曰‘很毋求
胜’,是也。”太玄:“释震于廷。”范注云:“震,怒也。”淮南子说林高注云:“扑,
击也。”字亦作“ó”。广雅释诂:“ó,击也。”“胎借三正”者,音义:“胎借,‘胎’
当作‘跆’,徒来切。跆,蹋也。借,慈夜切。”按:胎借乃古语蹂躏之意,或作“骀
借”。天官书:“兵相骀借。”汉书天文志作“跆籍”。亦作“跆借”,夏侯孝若东方朔画
赞:“跆借贵势。”说文无“跆”。凡连语皆以声为义,不容析诂。俗学以跆借既为蹂躏,
字当从足,乃以作“胎”为非,此不知古人连语之义例也。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
三正。”郑注云:“三正,天、地、人之正道。”“播其虐于黎、苗”者,吴云:“黎、
苗,九黎、三苗也。布其虐甚于九黎之乱德,三苗之不恭。”司马云:“黎苗,民也。”
按:温公义是也。黎、苗皆众也。诗天保:“群黎百姓。”郑笺云:“黎,众也。”广雅释
诂:“苗,众也。”成阳灵台碑云:“躬行仁政,以育苗萌。”谓众民也。后汉书和熹皇后
纪载刘毅上安帝书云:“损膳解骖,以赡黎苗。”崔骃七依云:“仁臻于行苇,惠及乎黎
苗。”皆以黎苗为民庶之称。“子弟且欲丧之”云云者,俞云:“此论秦、楚,而秦、楚初
无子弟欲丧之事。杨子是言,岂虚设乎?盖为王莽发也。莽子宇非莽隔绝卫氏,恐帝长大后
见怨,与师吴章、妇兄吕宽议其故。使宽持血洒莽第门,吏发觉之。莽执宇送狱,饮药死。
其后,皇孙功崇公宗坐自画容貌,被天子衣冠,自杀,莽有‘宗属为皇孙,爵为上公,不知
厌足,窥欲非望’之语。事在天凤五年,亦杨子所及见也。然则所谓子弟且欲丧之,殆以是
而发乎?至地皇二年,太子临与莽妻侍者通,恐事泄,谋共杀莽。此则非杨子所及见。然其
言愈信而有征矣。”按:俞说是也。此言莽之恶逆,灭绝正道,必无飨国久长之理,托秦、
项为喻耳。注“天之”至“所致”。按:弘范读“天胙光德而陨”为句,而以明忒为明乎
秦、楚忒恶之所致,义甚纡曲。司封及温公改之,是也。注“神明主,主郊祀”。按:诗卷
阿云:“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郑笺云:“使女为百神主,谓群神受飨而
佐之。”
或问:“仲尼大圣,则天曷不胙?”〔注〕胙,主。曰:“无土。”〔注〕言
无土地可因。“然则舜、禹有土乎?”曰:“舜以尧作土,禹以舜作土。”〔注〕道贵
顺理,动无常因也。因土以行化,汤、文也;因圣以登禅,舜、禹也。上无舜、禹之时,下
无汤、文之土,故不胙耳。若秦、楚之胙,非所以为胙也。〔疏〕“仲尼大圣,则天曷不
胙”者,承上章“天胙光德”而设问以难之。吴云:“不胙之为神明主。”是也。“无土”
者,秦楚之际月表云:“安在无土不王?”集解引白虎通云:“圣人无土不王,使舜不遭
尧,当如夫子老于阙里也。”孟子云:“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曰:
‘然则有同与?’曰:‘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明圣人无百里之
地亦不能以有天下矣。“舜以尧作土,禹以舜作土”者,有天子荐之,与得百里之地同也。
孟子云:“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注
“胙,主”。按:弘范读“胙”为“阼”,故训为主。不阼犹云不以为主也。说文:“阼,
主阶也。”引伸为凡主位之称。广雅释诂:“胙,主也。”然上文“天胙光德”,又“故天
胙之,为神明主”,义皆为福。弘范释“天阼光德”,亦云:“天之所福,光显有德。”此
文“天曷不胙”,明承彼文而言,不当异训也。
或问“圣人表里”。〔注〕表里,内外。曰:“威仪文辞,表也;德行忠信,里
也。”〔注〕明乎得一而已。〔疏〕音义:“德行,下孟切。”按:潘安仁夏侯常侍诔李
注引此文与今本同。注“明乎得一而已”。按:老子云:“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弘范援
以释此者,谓威仪文辞即德行忠信之所发。主于中者谓之德行忠信,现于外者谓之威仪文
辞,其实一而已矣。
或问:“义帝初矫,〔注〕,矫,立。刘龛南阳,〔注〕刘,高祖。龛,取
也。项救河北,〔注〕项羽。二方分崩,一离一合,设秦得人,如何?”〔注〕
设,假。曰:“人无为秦也,丧其灵久矣。”〔注〕非一朝一夕也。〔疏〕“义帝初
矫”者,项羽本纪云:“项梁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又云:“项
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使人致命怀王,乃尊怀王为义帝。”按:楚怀王之立,在
二世二年六月;怀王之尊为义帝,在汉元年正月。此文义帝初矫,谓怀王初立之时,非谓尊
怀王为义帝之时。云义帝者,用后名概前事耳。“刘龛南阳”者,音义:“龛音堪,与
‘戡’同。”按:尔雅释诂:“戡,克也。”谢元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云:“西龛收组
练。”李注云:“龛与戡音、义同。”高祖本纪:“秦三年四月,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
攻开封,未拔。南攻颍阳,屠之。遂略韩地轘辕。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雒阳东,军不
利,还至阳城,收军中马骑,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
宛。”是也。“项救河北”者,羽本纪云:“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不足忧,乃渡河
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
闲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
北之军也。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
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是也。按:月表羽之救钜鹿在二世三年十一月,
(按:即其年二月。)沛公之攻南阳在是年六月,(即九月。)时怀王立甫一年,故云“义
帝初矫”也。“二方分崩,一离一合”者,一犹或也,与上文“一病一瘳”义同。沛公始与
项羽北救东阿,破秦军濮阳;又与项羽西略地,斩三川守,是其合也。及章邯破杀项梁于定
陶,羽救钜鹿,沛公独西,是其离也。“设秦得人,如何”者,新书过秦云:“借使子婴有
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宜绝也。”即此或问之
意。“人无为秦也,丧其灵久矣”者,孙氏诒让云:“灵谓威福之柄。渊骞篇曰:‘游侠曰
窃国灵也。’与此义同。”按:始皇本纪附录班固典引云:“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
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云云。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
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
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矣。”即本此文为说。注“矫,立”。按:蔡伯
喈郭有道碑李注引苍颉云:“矫,立也。”注“龛,取也”。按:广雅释诂文。
韩信、黥布皆剑立,南面称孤,卒穷时戮,无乃勿乎?〔注〕穷,极。或曰:
“勿则无名,如何?”曰:“名者,谓令名也。忠不终而躬逆,焉攸令?”〔疏〕“韩
信、黥布”者,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
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
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黥布列
传云:“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
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陈胜之起也,布与其众叛秦,聚
兵数千人。章邯之灭陈胜,破吕臣军,布乃引兵北击秦左、右校。闻项梁定江东会稽,以兵
属项梁。项梁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项梁败死定陶,秦急围赵,项籍使布先涉渡河击
秦,布数有利。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至关,至咸阳,布常为军锋。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
江王,都六。汉二年,项王往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
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汉三年,汉王击楚,大战彭城,不利。汉王
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随何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布因起兵而攻楚。楚
使项声、龙且攻淮南。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布与何俱归汉。”“剑立”者,剑读为
捡。说文:“捡,拱也。”捡立,即拱立也。“南面称孤”者,曲礼云:“庶方小侯自称曰
孤。”吕氏春秋士容云:“南面称寡。”高注云:“孤、寡,谦称也。”魏豹彭越列传云: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淮阴侯传云:“汉四
年,立信为齐王。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布传云:“四年七月,立布为淮
南王。”“卒穷时戮”者,谓受当时之极刑也。汉书刑法志云:“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
章,网漏吞舟之鱼,惟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
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巿。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
韩信之属,皆受此诛。”勿读为●,司马长卿难蜀父老李注云:“曶,字林音勿。”是二字
古音相同也。广雅释诂:“昒,冥也。”易升释文:“冥,闇昧之义也。”言信、布皆拱立
南面为侯王,而终至被当时之极刑,岂不由于闇昧乎?“勿则无名,如何”者,据信、布并
得名于时言,假如信、布果闇昧,则无名矣。今信、布有名,如何谓之勿也。“忠不终而躬
逆,焉攸令”者,音义:“焉攸,于虔切。下‘焉用’同。”淮阴侯传云:“汉六年,人有
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谒高祖于
陈,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陈豨拜为
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辟左右,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
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
下可图也。’陈豨信之,曰:‘谨奉教。’汉十一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
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
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
长乐钟室。”布传云:“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
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署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
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
医家。姬侍王,从容语次誉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
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
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布遂族赫家,发兵反。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布遂西,与上兵遇
蕲西,会甀。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
遂灭黥布。”按此亦托信、布以示诛伐新莽之意。俞云:“忠不终而躬逆,焉攸令?亦刺莽
始以诛淳于长及彻去定陶太后坐获忠直名,而后乃躬为大逆也。”
或问“淳于越”。曰:“伎曲。”请问。曰:“始皇方虎●而枭磔,噬士犹腊肉也。越
与亢眉,终无挠辞,可谓伎矣。〔注〕有才伎也。仕无妄之国,〔注〕易有■妄
卦,此亦依义取譬。食无妄之粟,分无妄之桡,自令之间而不违,可谓曲矣。〔注〕
桡,桡时策也。自令与始皇并心为无道。〔疏〕“淳于越”者,始皇本纪云:“三十四年,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
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
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
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
忠臣。’”“伎曲”者,伎读为为●。说文:“●,马强也。”引伸为凡强之称。广雅释
诂:“●,强也。”通俗文:“强健曰●。”伎曲相反为义,谓强而终屈也。“始皇方虎●
而枭磔”者,音义:“虎●,音列。枭磔,涉格切。”按:说文无“●”,有“●”,云:
“齿分骨声。”虎●之“●”,当即此字。诗瞻卬:“为枭为鸱。”释文:“枭,古尧
反。”汉书郊祀志:“用一枭。”孟康云:“枭鸟食母。”广雅释诂:“磔,开也。”字亦
作“矺”。李斯传:“十公主矺死于杜。”索隐云:“矺音宅,与‘磔’同。磔谓裂其肢体
而杀之。”“噬士犹腊肉”者,腊读为齰。说文:“齰,啮也。”“越与亢眉,终无桡辞”
者,音义:“越与,音预。俗本作‘兴’字,误。”司马云:“宋、吴本作‘越兴’。”
按:当音余吕切。广雅释诂:“抗,举也。”古书或以“亢”为之。大戴礼主言(一):
“孔子愀然扬麋。”旧本:“‘麋’一作‘眉’。”亢眉犹云扬眉。越与亢眉,谓与始皇扬
眉而道也。音义:“桡辞,女教切。下同。”按:说文:“桡,曲木。”引伸为凡曲之称。
左传成公篇:“师徒桡败。”杜注云:“桡,曲也。”眉、辞为韵。“仕无妄之国”云云
者,钱本作“■妄”。易■妄虞注云:“京氏及俗儒以为大旱之卦,万物皆死,无所复
望。”按:释文:“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是马、郑等皆同京义。子
云于易多用京氏,故亦以无妄为无望也。史记春申君列传云:“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
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王,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正义
云:“无望,犹不望而忽至也。”毋望即无妄也。汉书谷永传云:“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
阳数之标季,涉元元之节季,遭■妄之卦运。”后汉书崔骃传云:“吾生■妄之世,值浇、
羿之君。”又李通传论云:“猖狂无妄之福。”吴志王楼贺韦华传评云:“此数子处■妄之
世而有名位。”是皆以■妄为毋望之义。毋望犹言不虞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
官,秩比六百石。”故云食■妄之粟。桡读为饶,如昭切。与上文“终无桡辞”音、义俱
异。胡部郎玉缙云:“说文:‘余,饶也。’是饶即余。广雅释诂:‘饶,益也,多也。’
皆即余义。分无妄之饶,犹云分无妄之余。”按:绥之说是也。“自令之间而不违”者,令
之,疑谓鲍白令之,亦始皇时博士也。吴本“分无妄之桡”,桡作挠,云:“或本作
‘鲍’。”纂图互注本、世德堂本并同。疑“桡”下本有“鲍”字,“自”即“白”之误。
校书者以“鲍白令之”不可解,遂删“鲍”字,而改“白”为“自”也。说苑至公云:“秦
始皇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
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
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
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
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
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万石之■,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
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
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
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尔雅释诂:“间,代也。”始皇既
以令之之言为丑己,虽不加诛,亦必免其官而代之以他人。斯时,博士之贤者皆可以去矣,
越终不行,故云:‘鲍白令之间而不违。’谓令之以直谏见代,而越犹不去也。违犹去也,
行也。注“有才伎也”。按:弘范读伎为技,与君子篇“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义同。然抗
辞不桡可以为强,不可以为才技,且“技曲”连文,义亦无取,恐非。注“桡,桡时策
也”。按:“桡时策”,世德堂本作“时荣”,钱本作“桡时荣”。按:似当以“时荣”为
是。朱氏通训定声以为弘范读桡为耀,故云“时荣”,是也。传写或误重“桡”字,校书者
以“桡时荣”于义难通,遂改“荣”为“策”。桡读为挠。挠者,扰也,安也。桡时策犹云
安时之策。然安时之策不可以单言桡,且亦不可以云分也。注“自令与始皇并心为无道”。
按:弘范以不违为顺从之意,故云并心。然则“间”字为无义。且越极言封建之事,以青臣
面谀为重始皇之过,亦不得云并心为无道也。(一)“主”字原本讹作“王”,据大戴礼记
改。
或问:“茅焦历井干之死,使始皇奉虚左之乘。〔注〕始皇以嫪毐事,幽母咸阳宫,
谏者辄杀于井干阙下。茅焦历井干之死而谏,始皇即驾舆执辔虚左,亲迎其母。蔡生欲
安项咸阳,不能移,又亨之,其者未辩与?”〔注〕项羽欲东还下邳,蔡生说使都咸阳,
既不能移,又为所亨。案:汉书云韩生,杨子云蔡生,未详韩、蔡孰为是。曰:“生舍
其木侯而谓人木侯,亨不亦宜乎?〔注〕语在汉书。焦逆讦而顺守之,虽辩,劘虎牙
矣。”〔注〕逆意而谏,顺义而守,可谓辩说矣。然劘近虎牙,言其殆也。〔疏〕“茅焦
历井干之死,使始皇奉虚左之乘”者,说苑正谏云:“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
为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因作乱,战咸阳宫。毐败,始皇乃取毐四支车
裂之,取其两弟囊扑杀之,取皇太后迁之于萯阳宫。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
之,从蒺藜其脊,肉干四支,而积之阙下。’谏而死者二十七人矣。齐客茅焦乃往上谒,
曰:‘齐客茅焦愿上谏皇帝。’皇帝使使者出问:‘客得无以太后事谏也?’茅焦曰:
‘然。’使者还白。皇帝曰:‘走往告之,若不见阙下积死人耶?’使者问茅焦,茅焦曰:
‘臣闻之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臣所以来者,欲满其数耳。’使者入白
之。皇帝大怒,曰:‘是子故来犯吾禁,趣炊镬汤煮之,是安得积阙下乎?’趣召之入。茅
焦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
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不?’皇帝曰:‘何谓
也?’茅焦对曰:‘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皇帝曰:‘何等也?’茅焦对曰:
‘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
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
毕,乞行就质。’乃解衣伏质。皇帝下殿,左手接之,右手麾左右,曰:‘赦之。先生就
衣,今愿受事。’乃立焦为仲父,爵之为上卿。皇帝立驾千乘万骑,空左方,自行迎太后萯
阳宫,归于咸阳。”即其事。始皇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一):“茅焦,沧州人也。”音
义:“井干,胡安切。”按:说文作“●”,井垣也。古书通作“干”。庄子.秋水:“跳
梁于井干之上。”释文引司马彪云:“井干,井栏也。”“历井干之死”者,司马云:“光
谓井干谓始皇杀谏者二十七人,积尸阙下,如井干之状。”按:温公义是也。说苑:“从蒺
藜其脊,肉干四肢,而积之阙下。”“肉干”义不可通,即“井干”之误。隸體“井”或作
“丼”(二),“肉”或作“■”,二形相近,傳寫誤“井”為“■”,遂誤為“肉”。从
蒺藜其脊,谓以蒺藜纵贯其脊。井干四肢,谓断割四肢,驾积作井干形也。“死”当为
“尸”,渊骞“力不足而死有余”,宋、吴本作“力不足而尸有余”,明二字亦形近易误。
历井干之尸,谓经过积骸之旁,“井干”字正用秦令文也。音义:“之乘,绳证切。”虚左
之乘,即说苑云“皇帝立驾千乘万骑,空左方,自行迎太后”也。按:本纪此事在始皇十
年,是时始皇犹为秦王,无皇帝之称。说苑云云,皆后人追改之辞耳。“蔡生欲安项咸阳,
不能移,又亨之”者,项羽本纪云:“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
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
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三),烹说者。”集解云:
“骃案:楚汉春秋、扬子法言云说者是蔡生,汉书云是韩生。”音义:“亨,普耕切。下
同。”“其者未辩与”者,音义:“其者未辩,‘者’衍字。”世德堂本作“或者”。按:
其者犹云“其诸”,说详五百疏。陶氏札记云:“者读为诸,五臣注本作‘或者’,与‘其
诸’义同。音义以‘者’为衍字,失之。”按:音义说固非,五臣注本改“其”为“或”,
尤妄。“生舍其木侯而谓人木侯”者,音义:“木侯、汉书作‘沐猴’。”按:羽本纪同。
集解引张晏云:“沐猴,猕猴也。”沐、猕一声之转。亦谓之母猴,说文“为”篆下云:
“母猴也。”王氏句读云:“母猴者,名也。史记谓之沐猴,今呼马猴,声皆相近也。按:
沐猴合二言为一名,古止作木侯;或单言侯,遂施犬旁耳。”司马云:“蔡生知项羽暴伉,
素不为羽所知信,献策不用,又从而讪之,是自有沐猴之狂也。”“焦逆讦而顺守之”者,
音义:“逆讦,居竭切。”按:说文:“讦,面相斥罪,相告讦也。”司马云:“直数其
恶,是逆讦。劝之以孝(四),入之以忠,是顺守也。”“虽辩,劘虎牙矣”者,音义:
“劘,音摩。”按:说文无“劘”,劘即“摩”之俗。系辞:“刚柔相摩。”释文引京云:
“相硙切也。”注“幽母咸阳宫”。按: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常与太后
私乱,生子二人。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
于雍。”索隐引说苑云:“迁太后咸阳宫。”又引地理志:“雍县有咸阳宫,秦昭王所起
也。”今按:地理志右扶风雍有棫阳宫,秦昭王起。颜注云:“棫音域。”索隐引地理志
“咸阳”字乃“棫阳”之误。其引说苑“迁太后咸阳宫”,今说苑作“萯阳”。地理志右扶
风鄠有萯阳宫,秦文王起。宣帝本纪:“甘露二年十二月,行幸萯阳宫。”李斐云:“萯音
倍。”水经注渭水篇云:“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径秦文王萯阳宫西,又北径
五柞宫东。”是萯阳宫与五柞宫相邻接,在今西安府鄠县西,去咸阳为近。始皇迁太后,当
即在此。作“棫阳”,亦误也。注“谏者辄杀于井干阙下”。按:世德堂本“杀”误
“取”。弘范以井干为阙名,未见所据,殆因汉有井干楼而傅合之。注“井干之死。”按:
世德堂本“死”作“上”。注“驾舆执辔”。按:世德堂本“舆”误“与”。注“汉书”至
“为是”。按:音义:“蔡生,史记作‘蔡生’,汉书作‘韩生’。”今史记项羽本纪止云
“人或说项王”,不书说者姓氏。音义所据史记与今本不同。或音义“史记”字本作“史记
集解引楚汉春秋”,妄人删改作“史记”也。法言作“蔡生”,即本陆贾。汉书作“韩
生”,又不云烹而云斩,当别有所据也。未详韩、蔡孰为是,世德堂本作“未知孰是”。注
“语在汉书”。按:世德堂本无此注。(一)“引”字原本作“行”,音近而讹,据史记秦
始皇本纪正义改。(二)“体”字原本作“礼”,形近而讹,今改。(三)“闻”字原本作
“问”,形近而讹,据史记项羽本纪改。(四)“劝”字原本作“欢”,形近而讹,今据五
臣注本改。
或问:“甘罗之悟吕不韦,张辟强之觉平、勃,皆以十二龄,戊、良乎?”〔注〕甘
罗,戊之孙也,以张唐之相燕割赵事,发悟吕不韦也。辟强,张良之子也,以孝惠崩,吕太
后哭不哀事,觉悟陈平、周勃也。言此之时,各年十二,欲知自出其意,为复戊、良教之
乎?曰:“才也戊、良,不必父祖。”〔注〕天才自然,发其神心,无假其父祖也。
〔疏〕“甘罗之悟吕不韦”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云:“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
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
质于秦。楚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
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
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
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
‘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
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
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
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
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
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
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
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
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
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张辟强之觉平、勃”者,
音义:“辟强,必益切。”治平本作“辟强”。按:钱本、世德堂本皆作“强”,与音义
合,今从之。吕太后本纪云:“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
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
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
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按:是时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本纪此文惟云丞相,不言其名。汉书外戚传作“丞相陈平”。此纪下又云:“太后称制,议
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
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陈平、
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然则请用
诸吕,平、勃谋同,盖皆用辟强计,故云“张辟强之觉平、勃”也。“皆以十二龄”者,
史、汉皆云辟强为侍中,年十五,此云十二,或别有所据,或所据史记如此也。“戊、良”
纂图互注本、世德堂本并作“茂、良”,此刻五臣注者据今本史记改之。说苑杂事:“甘戊
使于齐。”字正作“戊”,与法言同。释名释天:“戊,茂也,物皆茂盛也。”二字同声通
用。“戊、良乎”者,司马云:“以甘茂之孙,张良之子,故能如此其慧乎。”是也。“才
也戊、良,不必父祖”者,谓此生才之美,非由种姓。戊、良之才不因其父祖,罗与辟强之
才又何必因戊、良也。注“甘罗”至“之乎”。按:世德堂本此注上冠“秘曰”字,而文字
小有增损,此司封改窜弘范语,而作五臣注者因删李注此条也。
或问:“郦食其说陈留,下敖仓;说齐,罢历下军,何辩也?韩信袭齐,以身脂鼎,何
讷也?”曰:“夫辩也者,自辩也。如辩人,几矣!”〔注〕几,危也。小有才,未闻君
子之大道也。斯足以杀其躯而已,非长生久视之道。〔疏〕“郦食其说陈留,下敖仓;说
齐,罢历下军”者,音义:“郦,音历。食其,异基二音。说陈,失赘切,下‘说齐’
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郦生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
业。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至高阳传舍,郦生入谒,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
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
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
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
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
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因曰:‘王者以民人为
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
守敖仓,乃引兵而东,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
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闲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下,诸田宗强,负
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
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郦生说齐王。田广以
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汉书地理志陈留郡陈留,孟康云:
“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幷,故曰陈留。”臣瓒云:“宋亦有留,彭城留是也。留属陈,故
称陈留也。”按:今河南开封府有陈留县。本传正义云:“敖仓在郑州荥阳县四十五里石门
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始皇时置仓于敖山上,故曰敖仓。”按,敖山在今荥阳县
西北。又地理志济南郡历城。按:今为山东济南府治,县西有历下故城,战国齐历下邑也。
“韩信袭齐,以身脂鼎”者,本传云:“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
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
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烹郦生,引兵东
走。”淮阴侯列传云:“六月,(按:汉三年。)汉王出成皋,东渡河,拜韩信为相国,收
赵兵未发者击齐。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
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
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
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
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夫辩也
者,自辩也。如辩人,几矣哉”者,司马云:“辩者以辞自明其志,则可矣。若恃其辩,欲
以欺诱他人,此危事也。”注“几,危也”。按:尔雅释诂文。注“小有”至“而已”。
按:孟子文。“未闻”世德堂本作“犹未闻”,“躯”作“身”。注“非长生久视之道”。
按:世德堂本无此语。
或问“蒯通抵韩信,不能下,又狂之”。〔注〕蒯通说韩信,令左汉、右楚,鼎足而
立。不能下之,佯狂弃走。曰:“方遭信闭,如其抵!”〔注〕信尽忠高祖,若门户
之闭,无有巇隙也。曰:“巇可抵乎?”曰:“贤者司礼,小人司巇,况拊键乎?”
〔疏〕“蒯通抵韩信,不能下,又狂之”者,音义:“蒯通,苦怪切。”淮阴侯列传云: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
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顾少间。’信曰:‘左右
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
‘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连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当此
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
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
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
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
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韩信曰:‘汉
王遇我厚,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
为误矣。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
于句践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夫势在人
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
之。’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汉书蒯通传云:“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颜注
云:“通本燕人,后游于齐,故高祖云:‘齐辩士蒯通。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
‘通’。”音义:“抵巇,上都礼切。”按:说文:“扺,侧击也。从手,氏声”;“抵,
挤也。从手,氐声”。此文蒯通抵韩信,即史迁云“为奇策感动之”,字当作“扺”,今各
本并作“抵”,故音义读都礼切。而吴注亦云:“抵,挤也。”谓其谈说若挤排使之,则其
误为已久矣。以奇策感动,谓不以直言正谏,而纡回其辞以触发之,正侧击之谓。以为挤
排,于义未协。“方遭信闭,如其抵”者,言信方深信高祖,不纳异说,当此之时,若闭门
然。孰如通之不晓事而扺之也。“巇可扺乎”者,音义:“抵巇,下许羁切。”按:抵巇乃
古语,鬼谷子有抵巇篇,云:“巇者,罅也。罅者,■也。■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
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陶弘景注云:
“抵,击实也;巇,衅隙也。墙崩因隙,器坏因衅,而击实之,则墙器不败。”彼注训抵为
击,是亦以“抵”为“扺”,其云击实者,谓击而实之,犹言填补。此文巇可抵乎,则谓击
而离之,犹言开坼。盖抵巇字备此二义也。“贤者司礼,小人司巇”者,宋云“司,伺
也。”按:方言:“伺,视也。”字林:“伺,候也,察也。”说文无“伺”,古止作
“司”,荀子王霸:“日欲司间。”杨注云:“司间,伺其间■。”是也。司马云:“贤者
见有礼则从之,小人见衅隙则抵之。”按:谓君子候礼可而后动,小人视衅生而后乘,明抵
巇非君子之为也。“况拊键乎”者,音义:“拊键,上音抚,下其辇切。”按:左传襄公篇
释文:“拊,拍也。”义与搏同。考工记郑注云:“搏之言,拍也。”说文:“楗,岠门
也。”古书通作“键”。广雅释宫室:“键,户牡也。”月令:“修键闭,慎管钥。”郑注
云:“键,牡;闭,牝也。管钥,搏键器也。”孔疏云:“凡锁器入者谓之牡,受者谓之
牝。搏键器以铁为之,似乐器之有管钥搢于锁内,以搏取其键也。”是“拊键”亦古语,喻
无隙可乘,而欲启闭而强入也。注“蒯通”至“弃走”。按:世德堂本无此注。佯狂,史记
作“详狂”,汉书作“阳狂”。“详”即“阳”之假,佯则俗字也。“弃”,钱本作
“弃”。
|